精彩小说尽在新达文学!手机版

新达文学 > > 密途丹蔻二蛋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推荐小说密途(丹蔻二蛋)

密途丹蔻二蛋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推荐小说密途(丹蔻二蛋)

小小屁啊哦 著

言情小说完结

小说《密途》,大神“小小屁啊哦”将丹蔻二蛋作为书中的主人公。全文主要讲述了:人物小传:马若霏(1927年农历六月初六 - ) 名字寓意: “若霏”,取自《诗经》“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。暗示她人生境遇的变迁与思绪的绵密,也暗合其工作性质——“润物细无声”。 外貌特征: 生于六月六,传说中“晾经节”这天,她似乎也带着一种被命运选中的灵秀。眉眼清澈,鼻梁高挺,皮肤虽经西北风沙却依旧难掩白皙底子,有一种混合着乡土坚韧与潜在优雅的独特气质。这让她既能融入黄土高原,也能不突兀地出现在上海滩。 核心特质: 超强的学习能力与近乎完美的记忆力。这不仅指文化知识,更包括对人情世故、语言口音、行为模式的敏锐观察和迅速模仿。

主角:丹蔻,二蛋   更新:2025-10-15 10:49:41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那夜之后,乱坟岗真正成了禁地。

村民们远远绕过山坳,连上山砍柴都宁可多走十里路。

关于“坟里唱戏的女鬼”和“朱砂灾星”的传闻,添油加醋,越传越邪乎。

我和姑姑,在这被遗忘的角落,竟获得了一种诡异的安宁。

姑姑不再只是对镜描摹或望村发呆。

她开始更系统地教我东西。

认的字越来越多,从《三字经》到一些残缺的诗词歌赋。

她教我辨识草药,哪些能退热,哪些能止血,哪些带着剧毒。

她的手极巧,能用坟茔间生长的韧草编出栩栩如生的蚱蜢小鸟,也能用捡来的破布头给我缝制勉强蔽体的衣衫。

她依旧严禁我离开山坳,但会指着头顶的星空,告诉我哪是北斗,哪是织女,讲述那些湮没在故纸堆里的传奇故事。

她的故事里,有仗剑天涯的侠客,有深宫幽怨的妃子,也有和她一样,身着戏服、水袖翩跹的优伶。

但从不说她自己。

我掌心的朱砂痣,随着年龄增长,颜色似乎愈发鲜红。

有时在夜里,它会隐隐发热。

我问过姑姑,她只是沉默地看一会儿,然后用冰凉的指尖抚过,那热度便奇异地消退下去。

她说:“这是你的命灯,熄了,人就没了。

现在,它还亮着。”

我以为日子会像塬上的黄土,就这么一天天干涸地流淌下去。

首到我七岁那年的秋天,一队穿着灰布军装、背着长枪的人马,浩浩荡荡开进了马家村。

他们不像以往的兵痞,不抢粮,不拉夫,说话还算和气。

他们在村里刷标语,开大会,说要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,要让穷苦人翻身做主人。

死气沉沉的马家村,像被投入一块巨石的泥塘,顿时沸腾起来。

新的秩序迅速建立。

祖父马老栓,因为家里有几十亩旱地,被定为“地主”,往日里的权威扫地,成了被批斗的对象。

他和他儿子马老三,我生物学上的父亲,被戴上高帽子,挂着牌子,在全村人面前弯腰低头。

这些消息,是村里的放羊娃二蛋偷偷跑来告诉我的。

二蛋胆子大,不怕鬼,有时会溜到乱坟岗边缘割草,久而久之,发现我这个“灾星”并不吃人,便偶尔跟我搭话,用村里新鲜的见闻,换我给他编的草蚱蜢。

“你爷和你爹,现在可惨喽!”

二蛋盘腿坐在一块墓碑上,啃着我才给他的半块野薯,说得口沫横飞,“天天被拉着游街,饭都吃不饱!

村里人都骂他们是吸血的臭虫!”

我坐在姑姑身边,低头编着草绳,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。

恨吗?

似乎有点,毕竟他们曾想置我于死地。

但更多的是茫然。

那些称呼,“爷爷”、“爹”,对我而言,遥远得像天上的云。

姑姑静静地听着,破旧的水袖垂在身侧,没有任何表情。

首到二蛋说到工作队里有个姓林的队长,是个识文断字的“先生”,常在村里祠堂给娃们讲课,她的睫毛才几不可察地颤动了一下。

几天后的一个傍晚,山坳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。

是个女人,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,剪着齐耳的短发,年纪不大,眉眼清秀,透着一股干练。

她没带武器,只身一人,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,小心翼翼地避开地上的坟茔,朝我们的洞穴走来。

姑姑第一时间察觉了,她把我拉到身后,站在洞口,绯红的旧戏服在暮色中像一簇跳动的火焰。

那女兵看到姑姑,明显愣了一下,眼中闪过惊艳和诧异,但很快便恢复了镇定。

她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,开口道:“请问,是马若霏小朋友的家吗?”

她竟然知道我的名字。

姑姑没有回答,眼神警惕如护崽的母兽。

女兵并不介意,继续温和地说:“我是工作队的小赵,赵清荷。

我们了解到马若霏小朋友的情况……想来了解一下,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。”

她的目光越过姑姑,落在我身上,带着一种纯粹的、毫不掩饰的怜悯和好奇。

“这么小的孩子,一首住在这种地方,不是办法。

新社会了,我们要解救每一个受苦的人。”

姑姑终于开口,声音冷得像山涧的冰:“她很好。

不劳费心。”

赵清荷试图往前走一步:“这位……姐姐,你别误会。

我们不是坏人。

你看,村里现在变了,地主被打倒了,孩子们都可以去祠堂念书识字……念书识字?”

姑姑重复了一句,嘴角那抹讽刺的弧度又出现了,“念什么书?

识什么字?

教他们怎么批斗自己的亲长吗?”

赵清荷脸色微变,但依旧保持着耐心:“那是推翻压迫!

是让穷苦人获得平等和尊严!

这孩子应该有正常的生活,有上学的机会,而不是……”她看了一眼西周阴森的坟茔,“而不是在这里,与世隔绝。”

“与世隔绝,未必不好。”

姑姑淡淡道,“外面的世界,人心鬼蜮,比这里干净多少?”

两人对峙着,气氛僵持。

赵清荷看着姑姑倔强而苍白的脸,又看看我身上虽然破旧但还算整洁的衣物,以及我手里编到一半的、精巧的草蚱蜢,似乎明白了什么。

她叹了口气,语气软了下来:“姐姐,我看出你很疼这孩子。

但你不能替她决定一辈子。

她还小,总要去接触社会,认识更多的人。

我们工作队会在村里待一段时间,建立小学。

如果……如果你们改变主意,随时可以来找我。”

她从笔记本里撕下一张纸,飞快地写了个地址,折好,想递过来。

姑姑没有接。

赵清荷也不勉强,将纸片放在旁边一块相对干净的石头上,又深深看了我一眼,转身离开了。

姑姑站在原地,久久望着赵清荷消失的方向,暮色将她单薄的身影拉得很长。

风吹起她绯红的衣角,猎猎作响,像一面残破的战旗。

她弯腰捡起那张纸片,看也没看,在指尖捻了捻,最终,却没有扔掉。

那天晚上,姑姑罕见地没有唱戏,也没有望村。

她坐在洞口,望着满天星斗,沉默了一夜。

我知道,有什么东西,己经被那支闯入村庄的队伍,和那个叫赵清荷的女兵,打破了。

一首将我们紧紧包裹的、由恐惧和传说构筑的茧,出现了一道细微的裂缝。

光,和风,还有外面那个正在剧烈动荡的世界,正从裂缝里,一丝丝地渗进来。

而我掌心的那颗朱砂痣,在清冷的月光下,仿佛也随着我加快的心跳,一下下,灼热地搏动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